中国新一代航空快递“太空快递小哥”惊艳首秀:轻舟货运飞船年内试飞 开启商业航天新篇章
一、重磅亮相:商业航天迈入新时代
4月24日,在第十个“中国航天日”科普展示活动上,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轻舟货运飞船1:1模型首次公开亮相。这款被誉为新一代“太空快递小哥”的货运飞船,以轻小、快捷、低成本的特点,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里程碑式突破。
目前计划显示,轻舟货运飞船初样试飞船将于今年首飞,正样首飞船将于明年具备出厂条件并执行中国空间站货物运输任务,标志着我国在降低空间站运营成本、探索商业航天模式方面迈出关键一步。
二、竞标胜出:创新商业航天模式
2023年5月,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《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征集公告》,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商业航天发展。经过激烈竞争,卫星创新院的轻舟货运飞船方案在2024年第二轮择优中脱颖而出。
轻舟货运飞船团队提出的是包含运载火箭、发射支持等在内的全套“太空物流”解决方案,并创新性采用“买票不买船”理念,通过整合商业航天资源大幅降低任务成本。这一模式打破传统航天研制壁垒,吸纳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参与,开创了载人航天工程与商业航天协同发展的新格局,未来有望显著降低空间站货物运输成本 。
三、性能揭秘:小身材大功能
轻舟货运飞船总重仅5吨,但运输能力出色,上行运载1.8吨、下行运载2吨,27立方米的货物舱设有4层40个智能货架,装载容积达9立方米。其一体化单舱构型设计提升空间利用率,还可适配多型火箭实现快速发射。
在技术亮点上,“太空冷链”技术备受关注,飞船配备的60升容积冷链箱支持温度精准调控,最大可扩展至300升,能保障蔬菜水果、生物样本等在最佳状态下送达空间站,显著改善航天员在轨生活品质。此外,飞船搭载的智能货物管理系统可自动识别、定位货物,减轻航天员工作负担;模块化设计支持科学实验设备、特殊载荷灵活搭载,为空间站多元化任务提供支撑。
四、功能拓展:物尽其用的“二次就业”
与传统货运飞船不同,轻舟货运飞船在完成空间站送货任务后还将“二次就业”。飞船与空间站分离后,将利用剩余在轨时间开展科学实验,已预留实验模块接口,可搭载细胞培养、材料测试等小型化实验装置,实验数据实时回传地面,任务结束时飞船受控离轨。目前已有多个科研机构提出合作意向,未来还将向社会公开征集实验方案。
五、首飞筹备:年轻团队全力冲刺
在卫星创新院,约90人的轻舟研制团队正为飞船首飞做最后冲刺,团队由卫星创新院副院长舒嵘担任总指挥。团队平均年龄仅34岁,且得到考核机制的特殊支持,鼓励突破传统思维。
按照计划,初样试飞船将于2024年内实施首飞,验证关键技术在轨性能;2025年,正样首飞船将正式执行空间站货运任务。后续,轻舟还将探索冠名合作、文化IP搭载等商业化运营模式,促进航天与经济社会的多元互动。
六、专家点评:具有三重突破意义
航天专家指出,轻舟货运飞船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:
1. 技术突破:轻量化设计、智能管理、冷链运输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;
2. 模式突破:首次实现商业航天全程参与载人航天任务;
3. 成本突破:通过市场化竞争机制,预计使单次货运成本降低30%以上。
这不仅是“太空快递”的升级,更是中国航天从国家主导向“国家队+商业力量”双轮驱动转型的标志性事件。随着轻舟货运飞船即将首飞,中国空间站将获得更灵活经济的物资保障,商业航天也将与国家级重大工程实现深度融合 。